青铜至战国时代的大长山岛
上马石遗址上层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延续至青铜时代的文化,出土的文物除石斧、石刀、骨渔钩和角矛外,生活用品有夹砂红褐陶壶、罐等,年代距今约3000年。出土的瓮棺墓早于上层,年代约3300年前。青铜短剑墓打破上层,年代为战国时期。哈仙村徐家沟遗址、北崴子遗址、朱屯遗址均是境内进入战国时代的见证。
●上马石瓮棺墓
瓮棺葬是将尸体或骨灰殓入瓮具之中,而后或埋入地下或投入水中。此葬法是和制陶文化相联系的,是原始先氏学会了制陶之后的产物。瓮棺葬习俗早在半坡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中就已出现了。在半坡遗址的氏族居住区内,有小孩墓葬七十六座,其中的七十三座是用陶瓮做葬具的。孩子年龄稍大的是用两个粗陶瓮对合起的;年龄幼小的只用一个粗陶瓮,上面再盖上一个陶钵或陶盆。而上马石发现的瓮棺葬,陶瓮和葬法却不一样。这里发现的瓮棺墓共有十七座,都是用大型陶瓮盛殓尸骨。葬法是先挖好圆形竖穴,然后把殓有幼童或未成年人的瓮棺放入竖穴内。在这些瓮棺墓中,又有瓮口向上葬式和瓮口向下葬式两种,瓮口向下式的葬法是先把陶瓮口朝下放入竖穴中,把瓮底砸下来,放入尸骨,然后把砸下来的瓮底再盖上。这种葬式和半坡遗址的瓮棺葬有所不同。但这种瓮棺葬和古书中记载的"有虞氏棺"属于同一类型。古代先民用瓮棺做葬具多是装殓小孩或未成年人,可能是因为大型瓮制造起来不易,据说是因为这样能长久保存骨骼。
上马石瓮棺墓出土的青铜时代陶瓮,距今3000年。
●徐家沟遗址
位于大长山岛镇哈仙村徐家沟屯,北临海,南靠山,东边是断崖,总保护面积1万平方米。该遗址于1979年发现。采集标本有灰陶罐、钵、壶等残片,经鉴定,其年代为战国时期。1980年在遗址断崖处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座,长1. 97米,宽0. 54~0. 9米。因水土流失破坏,只残存一部分,出土6枚青铜短剑,其中两件完整,出土的还有铜斧、凿、剑、镖各1件。该墓葬不仅出土北方东胡族使用的曲刃剑,同时还出土中原地区汉民族常用的柳叶形剑,两种不同风格的青铜剑同出一墓,除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外,还可看出战国时期各民族文化在海岛上的融合。该遗址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保护范围为色成礼家房西头如地向西100米,南北100米,总面积10000平方米。建设控制地带,保护范围以外四周延伸20米。勘探范围,东、北至断崖,西南延伸20米。那么,海岛是怎么进入战国时代的呢?
据史书记载,燕昭王十二年(公元前300年),任秦开为将,大败东胡,东胡“却千余里”,置辽东郡等“以拒胡”,大长山岛即属燕辽东郡辖地。这一时期,燕国以使用曲刃青铜短剑为主要特征。大长山岛有上马石墓地出土曲刃青铜短剑。曲刃青铜短剑称“琵琶形”、“柳叶形”短剑,系青铜铸造。短剑为直柄双曲刃,两侧刃处锋利。剑最宽处为6.6厘米,通长38厘米,其中刃长29厘米。剑中脊笔直通连,截面呈三角形高出刃面,内为椭圆形空心,自剑锋至剑尾、逐渐变粗,口呈菱形,系我国古商代铸造。
哈仙岛徐家沟石墓出土的战国青铜短和剑青铜直刃,距今2300年
哈仙岛徐家沟石墓出土的战国青铜短剑,距今2300年
据考证,战国时期,大连地区出现了一批最早的城——战国城。目前可以确定为战国城的有普兰店花儿山张店城、杨树房黄家亮子城、旅顺老铁山牧羊城等。燕国设辽东郡沓氏县,大长山岛及长山列岛属辽东郡沓氏县管辖。
哈仙岛徐家沟石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剑鞘、青铜斧,距今2300年
哈仙岛徐家沟石墓出土的战国青铜凿子,距今2300年
●北崴子遗址
位于大长山岛镇哈仙村北崴子,新石器至战国时代人类生活遗址。勘探范围为哈仙岛供销社西北山坡上,东西100米,海边断崖处向南150米,总面积15000米。
●朱屯遗址
位于大长山岛镇哈仙村朱屯,青铜时代人类生活遗址。勘探范围为哈仙岛朱屯北山南山坡耕地上,东西300米,南北400米,总面积120000米。
——青铜至战国时代的大长山岛